更新时间:1970-01-01 08:00:00
(由于超字数被迫从短评搬迁到这里,难免叙述随意,想到哪说到哪。) 对胜利、出名、成功的狂热压过了对音乐的纯粹渴求,尽管有时两者不易区分,但片子里实在没见到几眼后者,驱动力不外乎“我儿子是个天才”“爸爸我赢了”“我要成为钢琴大师”,不知道这是现实改编还是纯属杜撰,如果这是个传记片那对于事主真是糟糕透了。 贯穿全片的“尴尬感”在我看来很大程度来源于错位,非东北人、不太靠谱的音乐爱好者,硬要操着一口东北话,讲一个培养音乐家的故事,唯一对位的是姜文本人的自我投射,他大概自比郎父,显然影片的核心也锚定于此,不是少年的腾达,而是父亲的呕心沥血。在这种对位下,两位儿子在影片后段悉数登场就十分合乎情理了,而更进一步的,母亲以“总策划”冠名赫然布告于片尾字幕顶部,全家总动员,其力捞金。视听技法上不乏亮眼之处,但又一次生动诠释了空耍技术没有高度的电影都在粪上雕花。尾声真的很尴尬,看得难受。 还记得导演在采访时提到题材难以处理,缺乏冲突,想问的是那干嘛非得拍呢,其实也可以换个故事,或干脆不拍,这样子做出来对自己的口碑、职业生涯好处不大。影片的隐喻说没有我是不信的,不然没必要非得这么设计一些名字,这么写一些台词,但我实在不感兴趣到底在隐喻什么,粗浅看起来跟影片实在没什么关系。 令人遗憾的,中国电影还是难以面对失败者的故事,更糟糕的,不仅体育片如此,现在音乐也要这么搞,成功学的理念深入到这个民族一代人的骨髓中了,目前看来大概率还要传给下一代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溺于浪潮,我们历经着的真实青春
下一篇:世界以痛吻我,我要报之以歌
满屏找爸爸:《旁观者》里的代际隔阂与亲情迷思
与原著比较下的一些想法
难看
静默的诗篇:论《旁观者》的东方叙事美学与情感表达
《时间之主》:瑕不掩瑜的美感实验作
细节解读
《旁观者》:在时间的褶皱里,打捞被遗忘的父爱
《日掛中天》值得二刷三刷N刷的优质电影,辛芷蕾就该拿影后
在2025年人该如何去活着?
10号舱的女人|没有悬只有疑的拉胯悬疑
怎么每一集都有金句……
离开宿主的寄生虫能活多久
看《德里镇》联想到《怪奇物语》不是很正常吗?
李玉宇宙:似曾相识宴归来
极端痛苦的现代人:肉体、精神甚至潜意识
一些南京路演的碎碎念
恐怖与唯美的结合——破除压抑,重拾人生
MLB的“新跨界”:娱乐蓄势,棒球破圈
关于女孩
不要一杆打死一船人
